国防教育育初心 集体经济暖民心
九月的合肥市长丰县岗集镇大窑村,村口旗杆上的国旗被秋风拂得猎猎响,村东头的乡村振兴学院里,传来孩子们整齐的“一二一”踏步声——合肥市某小学的研学团队正在这里体验队列训练。
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justify;">九月的合肥市长丰县岗集镇大窑村,村口旗杆上的国旗被秋风拂得猎猎响,村东头的乡村振兴学院里,传来孩子们整齐的“一二一”踏步声——合肥市某小学的研学团队正在这里体验队列训练。看着阳光下孩子们认真的模样,我想起前年这时候,这里还是一片闲置空地,如今却成了播撒国防种子、撑起村民“钱袋子”的宝地。作为大窑村的“留守者”,没少在村头香樟树下听老兵讲战斗故事长大,此刻看着这栋用市县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建起的乡村振兴学院,心里满是踏实的暖意。</p>
<p style="text-align:center"><img src="https://cmsimg.peopledigital.com.cn/2025/09/24/eb06c61b-56ce-4b5f-ad7d-94190a1c311d.jpg" alt="国防教育育初心 集体经济暖民心1_副本.jpg"></p>
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justify;"><span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2022年年初,我们村“两委”班子连着半个月扎进村民组:在张婶家的灶台边听她念叨“娃们放学就抱着手机,连‘国防’俩字都没概念”;在大窑村副书记胡克彬的玉米地里,他叹着气说“村里集体账户没多少余钱,想给独居老人修修房子都难”。那阵子,大家心里都犯愁——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,村里的“精气神”少了,集体经济也没个稳当的增收路子。直到镇里开会提了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的政策,我突然想起村里的5位退役老兵:贾大叔参加过边境防卫,贾大爷在部队当过炊事班长,他们的故事不就是最好的“国防教材”?</span></p>
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justify;"><span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“不如建个乡村振兴学院,主打国防教育研学。”这个想法在班子会上一提出,大家都眼睛一亮。第二天我们就找老兵们商量,王大叔一拍大腿:“好!我把军功章拿来给娃们看,再讲讲站岗的日子。”去县里跑资金时,我们带着村民手绘的“学院设想图”,纸上歪歪扭扭写着“要让娃懂国防,要让村有钱赚”;选址时特意选了村东头的“增减挂”预留地块,还开了3次村民会,直到最后一户村民点头说“这事儿利村利民,我们支持”。从打地基到装门窗,前后3个月,村里不少人主动来帮忙,李婶还每天给施工队送开水,说“这是咱村自己的学院,得上心”。</span></p>
<p style="text-align:center"><span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<img src="https://cmsimg.peopledigital.com.cn/2025/09/24/5ea5f161-182b-4cee-a87d-fbad4f86c55f.jpg" alt="国防教育育初心 集体经济暖民心2_副本.jpg"></span></p>
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justify;"><span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乡村学院建成那天,最热闹的是“老兵讲堂”和“国防器材展室”。68岁的王大叔把珍藏多年的军装熨烫得毫无褶皱,第一次讲课就来了20多个孩子,孩子们听得眼睛都不眨。训练场上,专业教官带着学员练队列、搞“重走长征路”沙盘推演;国防知识竞赛时,有个孩子抢着答“我国的首都是北京”“解放军要保护老百姓”,惹得满场鼓掌。今年国防月才过去半个月,学院就接待了23批团队,1200多个孩子和大人在这里触摸国防、读懂责任。上次有个家长特意打电话说:“我家娃回来主动要看《国防报》,还说以后要当解放军,你们这学院办得好。”</span></p>
<p style="text-align:center"><span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<img src="https://cmsimg.peopledigital.com.cn/2025/09/24/29c80da5-6c23-4774-a7e3-581a6c8c37d3.jpg" alt="国防教育育初心 集体经济暖民心3_副本.jpg"></span></p>
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justify;"><span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乡村振兴学院带来的不只是满村的“国防热”,更有实打实的“增收账”。按照和运营机构的协议,学院每年给村集体分红,去年55万元分红到账那天,村会计特意在公示栏贴了红榜,路过的村民都凑过来瞧,嘴里念叨着“这下能给村里办不少实事了”。我们还优先让村民在学院就业:胡大叔成了安保员,每天穿着制服维护训练秩序,每月3000元工资到手,他第一时间给老伴买了件新棉袄,笑着说“老了还能为国防出份力,还能挣着钱,踏实”;周姐在学院食堂当起了“掌勺”,研学团队的午餐订单排得满满当当,她雇了村里两名留守妇女帮忙,现在每月能多赚4000多,逢人就说“这学院就是咱的‘摇钱树’”。就连村里的大磨盘、单轮推车等老物件也摆进了学院的展示区。</span></p>
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justify;"><span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集体的“腰包”鼓了,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反哺村民。用分红的钱,给刘奶奶、张爷爷等60岁以上共404位老年人购买了意外险,40余户困难家庭买了医疗保险……2025年的8月,我们还给独居老人装了燃气泄漏报警器,上门安装时,刘奶奶拉着我的手说“以前总怕忘关燃气,现在听见报警器响就安心,你们比亲娃还贴心”;村西头的文化广场也修好了,添置了健身器材,傍晚时分,张大爷带着老伙计们打太极,孩子们在滑梯上爬上爬下,笑声能传到村东头;国防月里,我们在广场支起露天电影幕布,放《长津湖》的时候,好多老人悄悄抹眼泪,还跟身边的孩子说“你看他们冻得啃冻土豆,现在的热饭热菜,都是他们用命换的”。</span></p>
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justify;"><span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前几天,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拉着我的衣角问:“阿姨,解放军叔叔是不是每天都要站岗呀?我长大也想当解放军,保护村里的爷爷奶奶。”我蹲下来帮她理了理辫子,说:“当然啦,等你长大好好学本领,就能像他们一样守护大家了。”看着她蹦蹦跳跳跑回训练队的背影,我突然觉得,这栋乡村振兴学院不只是一栋房子——它让国防的种子在孩子心里发了芽,让集体经济的果实甜到了村民心坎里,更让我们大窑村的日子,越过越有奔头。</span></p>
<p style="text-align:center"><span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<img src="https://cmsimg.peopledigital.com.cn/2025/09/24/1205ad64-f380-456d-84d7-a37040732d9e.jpg" alt="国防教育育初心 集体经济暖民心4_副本.jpg"></span></p>
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justify;"><span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明年,我们想在学院里加个“国防科技角”,摆上简易的航模、坦克模型,请县里的科技老师来讲课;还想把村里的老兵故事整理成小册子,让来研学的人都知道,我们大窑村既有保家卫国的过往,更有奔向红火的现在。相信再过几年,这里会走出更多懂国防、爱家乡的孩子,村里的集体收入会更高,村民的笑脸也会更甜——这就是我们大窑村最踏实的“富村强民”梦。(合肥市长丰县岗集镇供稿 通讯员:杨玲玲)</span></p>